去杭州浣纱路100次也要去吃的面馆!本地人也对它赞不绝口
每次去杭州,第一站就是浣纱路,特别喜欢浣纱路的名字,见到浣纱两字就会联想到有一群女人在一条清澈的河边浣洗衣裳的场景,坐高铁到达杭州东站出来坐1号线到定安桥下,B出口后出来右拐就到了浣纱路。
杭州的面馆很多,据说全杭州城里有大大小小面馆有2.6万家,听上去数字就很惊人。我所见的是当我从高铁站出来转地铁出来之后,走到任一条街巷中,你都会发现有面馆的存在,面馆多是临街而立,大小不等,即使是门脸很小的面馆也会有食客落坐其中,安静吃面。
为什么杭州人爱面?
《舌尖上的中国2》所说, “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宋王朝因战争迁都,赋予了杭州中原的味道。”
两宋之际,大量汴京(今河南开封)士大夫、商人南迁临安(即南宋时期的杭州),北方人的入迁同时带来的是饮食的改变,面食从此进入杭州。受到中原食俗影响的地方还很多,杭州城内凡是贩卖百货、饮食的商贩,多是挑担或用推车,此举“盖效学汴京气象,及因高宗南渡后,常宣唤买市,所以不敢苟简,食味亦不敢草率也”。为招来顾客,在茶坊中张挂名人书画,也是杭州的商贾从汴京学来的:“今杭州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梦粱录》)
杭州市是一座开放式的城市,兼容并包的特性也使杭州市的面食从原来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特点,杭州人将面条的做法发挥到了极致,仅面条的种类就多达五十种。
南宋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六中,用了一整节的篇幅介绍了当时临安城(今杭州市)近百种面条,这也说明杭州人吃面自古有之。 受到中原食俗影响的地方还很多,杭州城内凡是贩卖百货、饮食的商贩,多是挑担或用推车,此举“盖效学汴京气象,及因高宗南渡后,常宣唤买市,所以不敢苟简,食味亦不敢草率也”。为招来顾客,在茶坊中张挂名人书画,也是杭州的商贾从汴京学来的:“今杭州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梦粱录》)
杭州人爱吃面,自然面馆就多,有名气的面馆也多,浣纱路的伍子面馆是我吃得次数最多的一家面店。他家的位置也好,闹中取静之处,马路对面就是杭州解百,再往前走就到西湖,每次去我都是走同样的路线,先吃面,再穿过马路一路疾走去西湖,然后就坐在西湖边看杭州老头老太跳舞。
三年前去浣纱路吃伍子面馆时,他家还不是很红,和杭州大多数的面馆一样,片儿川和拌川是主打。今年再去,他家的面馆已经将等位的塑料凳子摆到了室外,面馆里坐满了人,杭州的面馆主要就是吃片儿川和拌川,片儿川是汤面,拌川是拌面,细分下来又有猪肝、猪大肠、鳝鱼。早上去他家吃面,可以额外叫一份免费的猪油渣,这也是我每次去吃面必找老板要的,但有时去晚了会没有。
记得19年杭州,第一眼看到浣纱路就被它迷住了, 觉得好美的一条街,道路两旁的梧桐树和香樟树枝繁叶茂,公交车缓缓驶过时,好像电影中的画面一样,后来多次往返杭州,第一站都是浣纱路,浣纱路好像一条分界线一样,一边是喧闹繁华,一边是有条不紊的生活常态。
杭州有好多好看又文艺的街,还有一条最喜欢的路就是南山路,南山路比起浣纱路就更文艺一点,南山路有中国美院还有很多老的建筑,19年去杭州看画室看美院,所以南山路这条路也是去的最多的一条路。
第一次去杭州,搞不懂片儿川和拌面,后来吃多了就知道,片儿川是汤面,拌川是类似炒面的,但做法上又和炒面有些差异,需要将面条先焯水再炒拌,在杭州以外的城市的面馆中也不会找到片儿川,片儿川其实就是雪菜、笋片、肉片混合一起做成面条,又不同于雪菜肉丝面,片儿川里的笋和肉片是切成片状的。
一碗鲜嫩的猪肝拌川也是我最爱的一碗面,它可以做成片儿川,也可以做成拌川,一般我点的是拌川,猪肝拌川里的猪肝以旺火爆炒颠锅两下就要出锅才能显嫩,配上香葱和洋葱,真是爽脆滑嫩。
面条好吃,无非是面条要筋道,浇头的食材要新鲜,做面条的人花了心思在这碗面条上,有了食材和心思的双向加挂,最朴质的食物才能打动人心。
唯一不好的是我每次去伍子面馆点一碗面,因为太大份吃不完,撑死也只能吃到一半,每次都要剩一大半碗面,实在浪费~下次再去杭州浣纱路伍子面馆,应该找个同行人和我分担一碗面。
本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 帖子哥立场,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将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tiezige.com/life/394.html